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4节 (第3/4页)
于不用再担心没有本钱了。 母亲看着杜中宵疯疯颠颠的样子,不由摇了摇头:“这孩子,阿爹返家,也是高兴得坏了。” 围着蒸酒的灶和甑,杜中宵转来转去,口中念念有词,心中转过了无数的念头。有了白酒,不但是自己家里的困境可以得到纾解,就连韩家脚店的困境也应刃而解。“其香居”不赊给他们酒?那便不从他们那里进酒了,自己用酒糟蒸酒卖。这可是真正的白酒,大宋独此一家呢。 要不了多久,竹管处滴出来的酒便就迅速减少下来。杜中宵上前看看,却只是接了小半碗。 把半碗酒小心翼翼地端起来,杜中宵捧到父亲面前,道:“阿爹尝尝看,这酒如何?” “这样也能出来酒?”杜循不以为意,随手接了过来。 到底是儿子的一番心意,杜循轻轻喝了一小口。 这一口酒入肚,杜循直觉得一块火炭从喉咙滚了下去,直滚进肚子里去。 把碗放下,杜循不由瞪大了眼睛,看着杜中宵道:“这酒好力气!我儿,你如何制得出来这酒?还是从酒糟这无用之物中制出来!如此,岂不是鬼斧神工?” 杜中宵笑道:“阿爹,我早说过,酒糟中酒味如此浓烈,自然是有酒的,只看有没有办法从里面蒸出来而已。不过一锅一甑,这不就制出酒来了?而且还是格外有力气的好酒!” 高兴了一会,杜中宵才对父母道:“实不相瞒,昨日我到韩家脚店去送羊蹄的时候,恰好遇到城中的‘其香居’酒楼的小员外。那小员外甚是混账,竟然调戏月娘,由此恶了他。今日,那小员外便就不许自家的‘其香居’赊酒给韩家脚店,韩家一家人正在烦恼。如今能从酒糟中制出酒来,哪里还需要从‘其香居’赊酒来卖。只要每日收些酒糟,制酒便了。” 杜循并不知道韩家脚店,听了问妻子道:“这韩家脚店与你们熟识?” 母亲微微笑道:“这几个月在他店里卖羊蹄,走得熟了。这家甚是好人,我们家里卤的羊蹄在他们那里卖得又好,而且钱的账目清楚,从无错漏。那家里有一个小娘子月娘,比我儿小一岁,甚好。” 杜循听了笑着微微点头。妻子特意提到那家有一个女儿,想来是心中有些想法。儿子十七岁,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有合适的人家就该定下来了。杜家现在虽然穷了些,但有了这制酒的法子,不愁再重振家业。只要不再穷困,杜循这个乡贡进士的身份便就有用了,在地方上是头面人物。很多事情,朝廷都会要求乡贡进士这种人出面,而且可以给别人作保人。不要小看了这个保人,有了这一条,便就有了无穷好处。当然作保人,自己先得有像样的家产才行。 第8章 擦边球 刚蒸出来的糟白酒,只是烈而已,并没有多少香味。用这个年代的话说,就是有力气。 杜循却当宝贝一样,喝了一口,便不肯再喝。对杜中宵道:“你记住,这从酒糟中蒸酒的法子却不可外传!我们重兴家业,就指望着此法了。只是我们不是酒户,制出酒来也不能外卖。这样吧,你既然与韩家脚店相熟,便带了剩下的酒去。问问他们,这酒该如何卖法,能不能在他们店里卖。” 杜中宵正有这个心思,当下答应下来。吴克久那厮垂涎月娘姿色,断了韩家酒的供应,指望着韩家承受不住压力,把女儿送给他呢。有了这酒,正好断了他的念想。 把碗中的酒装到一个小罐里,看看了天色,杜中宵提着,向韩家脚店而去。 韩家脚店的生意就跟深秋的天气一样,冷清无比。这事情说起来邪性,昨天吴克久和曹居成来闹了一次之后,店里的人气便少了许多。 韩练没精打彩地招呼着仅有的三五个客人,韩月娘坐在柜后,满面愁容。早晨父亲到“其香居”赊不出酒来,她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而且不只是“其香居”,另一家“姚记正店”同样不赊,想来是吴克久去打过招呼了。开脚店的,没了酒以后做什么生意? 韩练老两口商量来商量去,等到了月底,只能与“其香居”彻底结算过了,转做其他生意。至于让女儿到吴家为婢为妾,那是绝计不可以的。不过做生意却没有想好,小小临颖县城,想找养家糊口的生意并不容易。他们更怕自己不熟的行业,一不小心亏了本钱。 杜中宵进得门来,对韩练行礼:“韩阿爹,店里还好吧?” 韩练叹口气:“今日却是不济,眼看快到中午了,还没有什么客人。” 杜中宵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