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02页 (第2/2页)
看着给咱们调集资金,至于选址,联络机床的事儿,我来忙,你暂时先给咱们把农场的生产抓起来,陈场长,行吗?” “行,我就静等区长您的好消息了。” 陈丽娜也是干脆,既然纺织厂的事儿提上日程,她就专心等着做厂长了。 至于现在她这儿比较大的一件事儿,事实上是,卖金子。 一条大黄鱼重三百克,足有六两之重,虽然聂工说,只要她死在他后头,所有的大黄鱼全是她的。但陈小姐可没敢擅用,她只取了五只大黄鱼,剩下的全还给了聂工。 至于他是怎么藏的,她得说,凭她的智商,估计是永远也猜不到在哪儿啦。 黄鱼有了没地方卖,也是个麻烦事儿啊,对不对? 你说就现在,就矿区最大的领导阿书记,他家能有多少钱,还不就是千攒万攒的那点死工资? 所以,真是提着猪头找不到庙门呀。 不过,再难的问题也难不到陈小姐嘛。 这不,她从高区长的办公室出来,就见聂工开着车在外头等着呢。 “人都说你们夫妻感情好我还不相信,聂工,陈场长到矿区办一会事儿,你才愿意来给阿书记汇报一次工作吧?” 高峰跟聂工握了手,指着他的鬓角,别有用心的就说:“你看你也长白头发啦,小心再过几年,一枝梨花压海棠,那时候只怕小陈就不喜欢你喽。” 聂工严谨,一般不会跟领导开玩笑的,倒是说:“听说来了个美国记者,贺厂长一路亲自接待,小陈想请他去农场看看,这不英语没我好,特地让我来接。” 一直以来,共和国的政策是,外国人的进出都非常严格的。 但是吧,对于欧美的记者,共和国也有政策,偶尔会放一部分人进来,让他们采访,拍照记录,当然这也是很好的,向全球展示共和国的机会。 不过,在外国记者们的眼中,共和国还是愚昧而又落后的嘛,这个,还得自身国力强起来,才能被反转。 “那个外国记者叫爱德华,五十多岁,人小时候在上海呆过,母亲就是上海人,中文说得溜着呢,估计用不上你这个翻译的。”高区长笑着说。 外国记者当然住在矿区最好的招待所,国营饭店里头。 于是,聂工开着车,陈场长坐着,俩人就又往国营饭店后面的招待所,要去找外国记者了。 一路开着车,聂工就说:“你确定那个美国记者会买你的金条?” 陈丽娜伸着懒腰就笑了:“聂工,你说那些美国记者,在自己国家条件那么好,咋钻破了头的,要到咱们国家来采访,明知道咱们这么穷,来了一口好饭都没得吃,他们图个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