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劫老祖的科举官途_第430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30章 (第2/2页)

立即低头盯着地面,“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2”

    周翰林适才的那番话从旁反驳了墨珣的辩解,他引用了孟子的话,说明了连小孩都知道要爱护亲人。相当于是变相地说墨珣当回事就算是个孩子,也应该知道孝道。而墨珣则针对周翰林的话,将荀子的思想提了出来——只有经过了教养,才会有“善”,才会有“孝”。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而归于治。3”人生性好利,如果任其肆意发展,最终只会引发**。所以才需要有师长、法度、礼义的引导,这才能够使天下太平。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其善者伪也。4”既然人的本性便是恶的,那么久一定要有师长来佐证。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好好学习礼义,那就是君子了!所以“善”是后天所学而成,并不是人生而存之。

    墨珣年纪小没有进学,而且他父亲又死了,没人教所以不懂。

    如果周翰林不开口,墨珣恐怕今日还没那么容易将自己的想法理论、观点阐明,但此时周翰林既然开口,那么接下来可就由不得他了。“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礼义是圣人创造出来的,所以人才能学啊。

    说完这些话之后,墨珣便又简单地叩首,对着宣和帝说道:“而学生的父亲正如周翰林所说,在考完乡试之后便失足落水身亡的。”这点是不可否认的,墨珣自然不会辩解,“在学生父亲尸骨未寒、尚未出殡之时,父亲的哥哥们便罔顾人伦、不念手足亲情到学生家中妄图霸占学生的家产。当时学生只有五岁,就因为年岁尚小,只得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所谓的血缘至亲欺辱学生的爹……当时家中伯伯为了侵吞学生家中房产田地,竟想方设法要将学生与爹爹骨肉分离……”墨珣说着说着忽而停顿了一下,语气也变了些许。他一直没有抬头,倒也让人看不出此时是何种光景。只是再开口,语气便是又气又急。“当年学生的父亲早早便分了家,学生家中一应家业均为学生外祖所赠,自是与那些伯伯无甚干系的。然而他们为了侵占田地,竟还想要污了学生爹爹的名节,妄图迫使爹爹改嫁给……学生的伯伯。”

    墨珣此言一出,朝臣哗然。弟弟死了,哥哥娶了弟弟的夫郎这种事确有存在,但在京中一些个名门士族、书香门第自然是不可能会出现的。尤其是这些朝臣们,不管他们当年是从哪个穷乡僻壤里头出来的,现在一个个已经是光鲜亮丽,自然不可能再做出这种事来。而且,为了自己的名声,对家中的亲戚当然也是三令五申,不能做出这等有辱门楣的事。所以此时听到墨珣这么说,朝臣们一个两个,第一时间表现出的都是惊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