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五十年_五六八 伊丽莎白女王的手枪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五六八 伊丽莎白女王的手枪 (第3/4页)

此大部分人认为红夷大炮是从荷兰进口的,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具考证,当时明朝进口的红夷大炮只有少量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后来因台湾问题与荷兰人交恶,大多数是与澳门的葡萄牙人交易得来的,明朝当时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还做中间商将英国的舰载加农炮卖给中国。

    明朝前期的自制大口径火铳在原理上与这些红夷大炮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前装滑膛火门点火式的,但是具体做出来就大有区别了。明朝前期火铳多以铜为原料,内膛呈喇叭型。炮管显得单薄,以其口径而言炮管显得太短,其外型基本上与现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铳”相同。这种火铳与红夷大炮相比火药填装量少,火药气体密封不好,因此射程近,此外容易过热,射速也慢。以铜为材质虽然不易炸膛,但是费用较高(铜是铸造货币的金属),而且铜太软。每次射击都会造成炮膛扩张,射击精度和射程下降非常快,作为武器而言寿命太短。唯一的优点是重量轻。

    仅此而已。

    红夷大炮在设计上优点多多,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

    红夷大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对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即使现今也不例外。明朝自制铁火铳的最大射程不超过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险;而一般三千斤的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记载最远可达十里!十里相当于现代五公里多,相当远了,这数据相当准确——当时西欧各国已有领海这一概念,当时的领海是以海岸火炮的射程来定的,16世纪末期的领海是三海里,约合五点五公里。

    远射程的红夷大炮结合开花弹。成了明朝末期对抗后金铁骑的最强武器。当时的战法为:将后金的骑兵诱入城头红夷大炮射程,然后用开花弹集火射击,效果非常显著,连努尔哈赤都被炸死。很长时间内,后金骑兵不敢进攻装备有红夷大炮的宁远、锦州、山海关等战略要地。

    红夷大炮在实战中表现优异,引起了明朝的重视,除了进口以外还大量仿制,但是明朝末期国力不济,无法铸造和进口更多造价昂贵的红夷大炮。但是红夷大炮以逐渐成了明朝军中重型火器的中坚力量,将原来的重型大口径火铳淘汰。

    只不过,由于连子宁的存在,本来要在接近一百年后,也就是大明朝崇祯末年和辽东女真交战时候才会出现的红衣大炮,却是提前了百年进入了大明的土地。

    而连子宁的眼光,也绝对不是明朝的传统官员们所能比拟的。

    他对火炮的理解,重视,已经在发展投入上的不遗余力,可以说是千余年来中华大地上第一人。

    这些提早到来的红衣大炮,又会在连子宁的手中,焕发出何等样绚丽的光芒?

    连子宁已经开始在思忖怎么好好使用这些大炮了。

    连子宁又看了一眼,忽然脸上的笑意收敛,盯着库图佐夫道:“你们不是有二十门巨炮么?怎么这里只有八门?”

    刚才过于兴奋了,以至于竟然这会儿才注意到问题,连子宁心里有些被人欺瞒之后的恼怒。

    “我们也想给您十门。”库图佐夫苦笑道:“可是我们之前和女真人打了一仗,给抢了四门去,现在就只剩下这些了。”

    “哦?也就是说女真人手里,现在也有四门是吧?”连子宁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之后,若有所思。

    见他心情还不错,库图佐夫趁机道:“伯爵阁下,此次我受我们总督大人的委托,还想要跟你商谈一下关于下一步对女真的军事行动的意向,您看如何?”

    连子宁已经打定了主意稳坐钓鱼台,不动如山,但他也是很想听听库图佐夫的意见的。

    便一伸手:“请!”

    两人正要往中军大帐行去,石大柱已经开始指挥两眼冒光的炮兵千户所千户刘振等人把这些大炮给接收过来,就在这时候,忽然一行人急匆匆的跑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